中国管理学界的世界级学术盛会——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第九届学术年会于2021年6月16-20日隆重举行。因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丰硕的研究成果,psl•巴黎九大executive dba成为中国第一个登陆这一学术盛会的dba项目,大会于6月18日下午特设专题讨论会(symposium),主题为《管理理论构建:管理者与研究者的对话》。专题讨论会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华人企业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武亚军教授、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吴建祖教授和psl•巴黎九大executive dba中方项目执行主任张英俊老师联袂主持。
校友研究分享
讨论会从psl•巴黎九大高级工商管理博士(executive dba)校友中邀请了三位代表,即50后的李亚平、70后的李章溢和80后的龚槚钦,其中,老一辈企业家李亚平见证了中国社会变迁,改革开放风起云涌,创业企业潮起潮落,他的研究聚焦动态环境下企业高管心智模式对企业战略变革影响;中生代企业家李章溢采用内部人(insider)视角仔细追踪和分析一家案例企业23年实施相关多元化战略的所有历程和业务拓展的过程,基于大量一手数据创新管理理论,为决策者提供可供参照的依据;新生代企业家龚槚钦则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弄潮儿,他致力于寻找影响中国农业数字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技术创新者、政策制定者和农业生产者提供一些线索。
本次专题讨论会旨在通过三位企业家学者的研究分享,为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用且可靠的知识,加强学术界与实业界之间在研究层面的互动,并探寻企业家群体参与中国管理理论构建的意义和路径。
李章溢 / 2017级
演讲人:李章溢,psl•巴黎九大executive dba 2017级,深圳市欣旺达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 总经理
演讲题目:《企业互补性机制的形成过程 — 基于协同演化过程视角的企业相关多元化发展研究》
李章溢此前已通过博士论文的预答辩评审,此次他从研究背景、研究设计、研究案例和结论与展望四个方面对自己目前正在撰写的博士论文进行了汇报。
关于研究背景他浓缩成两个方面,首先他指出多元化作为很多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被普遍认同,但也存在很多争议,如多元化与绩效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如何解释多元化之间互补性的机制,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清晰度问题。其次,在实践中,企业快速发展需要寻求新的机会,多元化是很多企业必将面临的课题。由此归纳出两个研究问题,一是相关多元化企业协同演化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第二,从成功因素角度看,多元化企业互补性机制是如何形成的?
关于研究方法,他引用siggelkow(2007)的话“通常最好准确选择一个特定组织,这种做法能保证获得其他组织所无法提供的某些深刻见解”。李章溢以一个“内部人”的视角选择了自己当前从事管理工作的企业欣旺达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采用过程研究的方法,同时遵循投入型学术研究的思想,通过归纳得出命题。
对于研究框架,他从发展战略、互补性机制、技术创新积累与演化、以及组织变革四个因素梳理文献综述,前三个方面合成了业务拓展的过程,最后一项是组织变革与创新的过程。基于此归结出两个模型,一是各种因素整体如何去做协同发展的模型;另一个是从业务拓展和组织演化的过程,各因素间如何互动,最终形成互补性机制的过程,也即形成本文的结论。
随后,李章溢对作为案例研究对象的欣旺达公司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包括公司目前的营业额(2020年销售收入296.9亿人民币);在行业的地位(深圳工业百强第7位);公司目前形成的六大产业群;公司从1997年成立到今天业务的演化路径。经过对六大业务关键节点的梳理,他将其归纳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探索阶段,第二个为一体化阶段,第三阶段进入多元化阶段,到最近几年公司则在为第四个阶段平台化做准备工作。通过分析公司如何通过各业务板块资产的共用来拓展业务进入新的领域,他给出了自己对企业互补性机制的定义,即“企业互补性机制主要包括共享、互补、与公司总体一致几个方面。”
随后,他以四个发展阶段作为横坐标,从实际中的管理认知、业务发展、组织变革以及资源能力、好评激励等作为纵坐标,进一步形成了以下协同演化的发展模型。
在所有分析的基础上,他进一步尝试挖掘导致相关多元化成功的因素,经过反复的归纳推演,形成了企业互补性机制形成的过程模型,并得出了如下六个命题:
李章溢给出了自己论文的五个创新点。第一,论文采用了过程研究的视角,对前期相关多元化研究领域主导性的方差研究视角是有益的补充。第二,研究是从内部人视角来进行的长期观察与案例研究,较好的还原了案例的情景,确保其真实可靠。第三,对时机把握的重视,适当的时机可以促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效用最大化,这在前期相关多元化的实证研究中经常被忽视。第四,提出互补性机制,从微观的角度深层解读了互补性机制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为过去以记忆方差为研究方法所导致的争议提供了很好的启示意义。第五,丰富了对组织和战略之间互动关系的理解。
最后他提出自己论文的不足和对未来的展望。由于是单案例研究,复制性上经受着挑战和考验,同时自己作为内部人存在的主观成分,他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做更多行业的研究,并指出在今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希望在当下新型的组织形态(如平台型、网络型组织)中对多元化的影响机制有更多更好的研究。
-教授评议-
吴建祖教授:
李章溢同学的分享提供了很多实践上的真知灼见,我感受比较深刻的是关于多元化的时机,强调了企业发展的时机的重要性,英文叫timing,是富有实践和理论的洞见,时机的重要性在管理研究中经常被忽略,但企业家在实际工作中却能切实认识到这一点。
作为一个专业的dba论文,体现了很高的理论或者说抽象概括的基本的训练,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关于企业探索、深化、扩散、升级四个阶段的概况,将日常企业中生活化的语言概括提炼为学术化语言,这一点很好的契合了今天讨论会的主题。企业家要想在理论构建中做出贡献,尤其是要做出被双方都认可的研究,既能让企业家理解,又能让管理学者承认其理论性,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吴建祖教授在点评后提出了相关的问题与李章溢同学进行了探讨与交流。
吴建祖教授:不论在论文中还是现实中,企业和高管是如何把握时机的?尤其在创新的时候时机很重要,过早可能成为先烈,过晚会成为落后者,不早不晚才能成为业界先驱,希望你能分享一下企业家在实际过程中是如何处理的?
李章溢:这个问题我从老板和高管的两个不同视角来回应一下,首先想特别感谢我的导师井润田教授来公司一起帮我与我的老板做访谈,我们也讨论过这方面的问题。从老板的角度而言,时机就是对政策的把握,对技术路线和主导范式的把握,比如从学校科研到商业化示范,再到真正商业化,对整个产业链成熟的节奏的把握非常重要。老板当时的回答是“做多了”,也就是这种把握来源于经验。另外来源于对生活的感知,人性是相通的,比如我们某一天出门就会想汽车有可能会像手机一样变成终端,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需求。对于老板而言,战略更像是一门手艺,难以用模型解释,还有一些主观的因素和成分在里面。
从我作为高管的视角出发,首先要做市场洞察,在现实中用战略的范式讲,就是边学习边往前走,我的论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模型没有机会展示,这是一种不断试探渐进的方式。先有一个想法,尝试后观察结果,如果结果ok,就强化加大投入,结果不行就迅速调整方向,进入下一轮的循环和尝试,或者产生新的想法再决定下一步,它是个循环路线,每次循环的出口有两种选择。从我的角度而言,战略本身是一个不断尝试和演化的过程。
武亚军教授:
李章溢同学的主题非常重要,相关多元化战略问题既是技术战略管理的经典问题,同时又是互联网新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李章溢利用入世式研究方法论、过程研究和案例研究,对这个问题做了系统的研究,我十分赞赏李章溢同学对于现实的感悟和把握能力。
从研究的角度来说,李章溢同学今天分享的六个命题没能完全凸显出其研究中的亮点和贡献,其实研究提到了对互补性的内涵的分析,包括战略、组织和各种重要元素的协同演化过程中阶段性的特点和机制,以及相关多元化新的特点。如果都用非常抽象的命题来讨论,新的观点和看法反而体现不出来。我认为李章溢论文中这些新观点、新看法反而很有洞见,如果能将它们原汁原味的展现出来,然后再跟相关多元化理论对话,可能更能凸显出其在相关多元化战略理论和以及相关的战略变革方面新的知识的贡献。
李亚平 / 2014级
演讲人:李亚平,psl•巴黎九大executive dba 2014级,河北大旗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
演讲题目:《动态环境下企业高管心智模式对企业战略变革影响的案例研究》
李亚平已于2017年获得psl•巴黎九大executive dba博士学位,分享中他评价自己博士论文期间的研究更像“总结”,拿到学位后他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了真正的兴趣,并继续展开对这一主题的研究工作。此次他与大家分享了博士期间和博士毕业后这两段研究经历。
李亚平所在的河北大旗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前身是国有企业,员工思想老化,在企业战略转型期,自己和团队产生很大的困惑,比如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找寻出路,如何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是他着手自己研究的主要动因。
他主要的研究议题是企业高管的心智模式对企业战略变革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个议题包含了三个问题,1. 高管的心智模式都涵盖哪些内容?2.高管的心智模式对企业战略变革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3.环境动态性在高管心智模式中对企业战略变革影响关系中的作用。
关于研究的意义,他表示希望通过这个研究构建高层管理者和企业战略变革之间的影响关系的模型。另外,由于目前心智模式与战略变革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在国内还比较少,他的研究可以补充和完善管理认知观和战略变革观。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启发企业高管自觉提升认知水平,在面对环境变化时能完善自身认知,为企业的成功战略变革打下基础,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影响自己所在企业的团队,有助于整个企业组织管理思路的转变,以便有主次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开展心智模式的培养和引导,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他介绍了自己研究伊始基于心智模式、企业战略变革、动态环境三个关键概念文献综述的归纳与总结。并将以上三个概念进行了关系模型的构建,他将心智模式分为三大体系,包括心智模式知识体系、心智模式信念体系、心智模式改善体系。如下图所示将心智模式划分为三大体系十二个方面后,为分析模型打下了基础。以此描绘出心智模式与战略变革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战略变革有三个主要考量维度,第一是战略变革倾向,第二是战略变革速度,第三个是动态变革能力。
随后,李亚平对自己的研究案例进行了介绍。他将自己所在企业转制以后15年的发展历程分成了四个阶段,起初企业只做一种led景观照明灯,靠这一个产品起家,因此第一阶段就是产品技术改善和创新的阶段,即从一个产品制造商成为一个好的产品制造商。第二个阶段企业开始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从单纯做产品发展为做景观照明工程,但是产品制造商和景观照明工程服务商模式收入很低,做的很辛苦,但企业规模一直上不去。第三个阶段企业开始做商业模式的演进和更新,进军城市光文化的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的解决方案,提出了创意城市光文化的概念。为整座城市做景观亮化和照明工程,此时营业额大幅提升,可签订上千万元的合同,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这个领域的企业非常多,行业门槛很低。到企业步入第四个阶段,开始向外延发展和转型,即开始多元化,企业开始进入孵化器领域、互联网领域和新能源领域。目前公司营业额已经上了一个台阶,比如去年做到11亿,但与其他企业相比发展速度还是相对较慢。
在企业不同阶段发展的过程中,包括做过的一些失败的案例,使他意识到企业高管的思维模式层级是需要不停进化的。他将现代企业高管思维模式进化层级分为五层:从传统思维、到+互联网思维、到互联网思维、到互联网+思维模式、最后进化到网络空间思维,即将网络和空间合为一体。通过对思维模式层级升级的摸索,结合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竞争战略(他将企业竞争战略分为三种类型,包括专而美垂直战略、人格化社群战略和生态圈平台战略),他的研究致力于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他得出结论,不同的企业战略与企业高管的心智模式有着密切的关联。拥有+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的高管适合做专而美垂直战略的企业;拥有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的高管可以人格化社群战略的企业;只有拥有互联网+思维和网络空间思维才可以做平台战略的企业。除此之外,他还对三种竞争战略做了分类。
在博士研究阶段,他的研究验证了高管心智模式对企业战略变革的影响和环境动态性在两者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企业高管心智模式影响着企业战略变革行为,心智模式成熟程度与战略变革倾向、战略变革速度和动态变革能力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对环境动态性起着调节作用。研究得到了实践验证,对中国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中的战略变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博士阶段论文完成后,李亚平发现国内在心智模式领域方面的研究相对还很薄弱,同时出于个人浓厚的兴趣,又对心智模式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由于时间的关系,他简要分享了此后他基于心智模式三个框架(即知识体系、信念体系和演化体系)互相之间的关系构建的关系图,以此表现人的心智模式的基本结构。并将心智模式的主要思维模式归纳出三个分类(包括文化背景型思维、理性背景型思维和复合结构型思维)和五个分级(从简单到复杂依次为:直觉经验思维、简单逻辑思维、复杂系统思维、复合结构思维、高维超限思维)。以此归纳出现代企业家心智模式的五个层次,将企业战略所适合的企业与心智模式主要分类之间的关联关系构建了模型,深化了原来的研究。
-教授评议-
吴建祖教授:
李亚平的分享让人深受启发。首先,作为管理实践者,他在研究的过程中对概念的定义和类型学的应用方面做的非常出色,论文结构也非常清楚;其次,在结合自己企业实例的同时,研究还做到了一般化推广,把从案例开发出来的心智模型一般化,这个是非常难的。
我还有一个问题,据我所知,学术性博士论文很多问题的提出往往缺乏现实对应,请问李亚平同学,您提到的心智模式的三大体系十二个方面在职业实践中是否有现实对应,还是只是从文献中提炼出来的?
李亚平:实践和文献两个方面都有,最初我的导师井润田教授来我们企业跟几名高管做了访谈,我又将访谈的范围扩大,主要访谈了两方面人群,一是我的企业中的十六名高管,另一个是我的一百位企业家朋友,从这两个群体的访谈中我提炼出了十二个方面,然后再参考相关文献对概念表达做了一些调整。
武亚军教授:
李亚平的博士研究和后续研究令我深受触动,他的研究非常重要,具有极大的价值,我称之为“互联网时代李亚平命题”,即互联网时代企业的战略跟随企业家心智。钱德勒命题认为工业文明时代结构跟随战略,我认为李亚平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命题,叫做战略跟随企业家心智。他对互联网时代企业的战略类型,企业家心智类型及其层级、要素,都进行了比较深入和系统的论证。我认为企业家朋友运用研究方法,结合实践深入总结,能够提出非常重要的管理新观点和新知识,我很受鼓舞也深受触动,在psl•巴黎九大dba博士班同学的课程中,我把李亚平同学的研究作为范本给大家来做介绍和分析,我也把它命名为“李亚平命题”,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也希望李亚平的企业越办越好。
龚槚钦 / 2017级
演讲人:龚槚钦,psl•巴黎九大executive dba 2017级,广州极飞科技有限公司 联合创始人
演讲题目:《中国农业数字化发展模型研究— 宏观乡村振兴下数字农业技术的微观载体》
相比其他两位分享人,龚槚钦尚处于研究的中期,作为一位新生代海归创业者,他的研究根植于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极飞科技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他在整个创业过程中看到了中国农村的变化,并将自己的研究与这些变化给予他的启发进行了结合。由于目前自己的论文还处于预答辩前的阶段,大量的数据还在收集过程中,理论模型的构建尚未成熟,此次大会主要与大家分享他的研究背景、三个研究问题、六个研究发现,以及在完成论文过程中自己的感受。
研究背景
第一,是他为何选择回国并成为一名农业科技创业者,其中让他触动最深的是回国后在新疆的库尔勒博斯腾湖边的一块棉花地里,看到农民们背着药箱在打药,城市生活的人们可以随时用手机订餐和打车,而农民们却需要背着药箱面对剧毒的农药和高温的天气。这触发他去做一家农业科技公司,把自己喜爱的无人化技术带到农村去。在过去7年的创业过程中,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巨大的产业变革,将8亿农村人口变成城市化工业化的人口,把20亿的耕地变成现代化、数字化、无人化的农田。于是他选择从事psl•巴黎九大高级工商管理博士研究,想通过学术的方式来记录下国家的这一段变化,这也是他做研究的初衷。第二,在7年的创业过程中公司已经服务了900万农户,7.8亿亩次的规模,这为他接下来论文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数据样本。第三,深入农村服务农户的过程中,他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的速度,对未来如何在农村壮劳力减少的情况下又能生产出供应城市所需的粮食蔬菜水果这一问题,他想要寻找一个解决的方案。基于这三个大的背景,他希望自己的研究能为未来农业科技的创业者、政策的制定者,以及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从业者提供一个指南针,帮助他们看到这个行业的变化趋势。
在研究实施上,在已有数据文献的支持下,龚槚钦访谈了 40 名农业专家、政府官员、大学教授以及农业产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在结构化访谈的基础上,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以入世治学的视角来获得通识性的结论,形成对中国农业数字化发展有着借鉴意义的数字化发展模型,在农村生产组织中应用验证该模型。
研究问题和研究发现
研究问题1: 数字技术是如何下乡的?
经过六年的时间,他发现无人机的客户由最初县城里80后90后航拍爱好者;转化成当地卖农资的群体,因为他们本来一直服务农民,也更懂农民;到第三阶段当飞机设备数量足够多,需要承担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的售后服务、售前培训以及用户管理时,无人机的售卖主力交接到了农机经销商的手中。而农机经销商打通了整个中国农村的数字农业技术下乡的路径。他将这一部分的观察研究称为数字农业技术微观载体变化的研究。
研究问题2:数字技术如何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通过对20多个大中小型农场管理成本三年为一个维度的跟踪对比,这一定量分析研究发现首先是数字技术带来管理效率方面的提升,即在引入智慧农业数字技术后,管理费用下降近三分之一,农药投入也大幅减少,但亩产量反而得到了提高。数字技术正在加速中国农业的工业化转型,而数字技术带来的变革主要是因为数字孪生带来的迭代速度的加快,以及管理效率的提高。从最早福特的流水线到丰田的精益化管理,再到海尔的弹性制造,到现在各个公司都在追求数字化的生产制造线,这种迭代大概是每十年20%-30%的进步速度。龚槚钦认为,如果农业的整个生产过程能够实现数字化和自动化,利用所有可接受阳光照射的地方,以及led照射的面积,将成为农业工业化的最终形态。未来农田生产过程将完全通过机器人和智能引导,实现完全无人化,人类会彻底进入粮食自由的时代!
研究问题3:推动中国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他总结出了四个关键因素:第一个关键因素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人群对数字化技术的需求势能带来技术流向农村的势能和动能。第二个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他踏足的中国1900多个县城里,基本所有农村都覆盖了移动4g互联网,很多农村甚至覆盖了5g,这种举国体制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未来中国农村自动化设备的普及铺平道路。再加上数字地图、交通的冷链运输网络,以及直播电商的兴起,带来了整个乡村振兴的可能性。第三是技术创新,目前农村的技术量很大,很多企业包括万科、恒大、阿里、拼多多、甚至碧桂园这些传统的企业都进入到农业这个行业,因为农村的市场空间非常大。因此科技企业进入农村的速度非常快,极飞也是受益者之一。第四是国家政策的支持,2017年农业部把农业无人机纳入到农机管理中,不再属于民航局管理的航空器,这意味着无人机不需要面临审批批报航线的问题,只要保持在距离农田30米以内的高度飞行即可,同时购买农机还可以得到国家的津贴。
最后他总结道,自己的论文是一篇比较宏观的前瞻性研究,理论构建和研究结论还在进一步归纳中,预计今年年底完成论文。
-教授评议-
吴建祖教授:
龚槚钦的演讲令我印象深刻,感触很深,也觉得非常了不起。首先包含的科技技术非常的酷,这就是学术界经常讲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创业,他的研究为商业和技术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案例,或者叫最佳实践。光凭这一点,这个案例研究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我们现在提倡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以及强调商业如何去解决社会问题,因此这真的是一个best practice!刚刚张老师提到,关于理论构建的方面,我认为目前讲演中概括性和描述性的内容较多,个人建议理论构建可以从绿色创新或可持续创新的视角,或者从企业可持续发展或者行业在社会科学发展这方面入手和挖掘。如果把数字化、技术与社会结合的更紧密一些,可能论文就会更加丰满一些。
武亚军教授:
我说两点感受,首先我对justin的研究非常支持,而且我认为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此前曾经实地参访过极飞,当时就深受触动,我认为极飞是一个双重颠覆式创新的典范,一方面是技术的创新,作为农业植保的替代性的新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又包含着从服务和产品本身来实现的商业模式的创新。从公司层面讲,公司的创新如何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数字经济对农业的促进作用上,这方面可以说是从公司层面的战略创新角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第二,有一个小的建议,研究中涉及的五六个重要的发现,都是非常好非常有意义的。如果能把你的这些发现整合到中国农业化、工业化和现代信息化发展的因素中,拼成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拼图,这对你的研究会有一个非常大的提升。
-讨论会小结-
回顾管理思想和理论发展史,正如《管理百年》开篇讲述,历史上,组织尤其是经济组织的演变与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存在着互相促进的关系,而管理研究的进展又为新型组织的巩固提供了支持和保证。这种如影随形的互动关系是管理思想和理论演进的根本动力。
伴随着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从十九世纪的美国“管理运动”开始,历经百余年,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体系得以不断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中国企业家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这个群体中有一大批人除了精通企业实践,还博学睿智、善于思考并对研究有浓厚兴趣,相比传统学者将西方理论框架应用于中国情境进行管理研究,他们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管理实践的内部人(insider),每天都在接触管理的“真问题”,大量掌握且易于获得一手数据,对具体管理问题有更直接的感知,能够结合中国实践,运用情境理论化方法对中国情境进行归纳式研究,创造有用且可靠的特定知识,这些知识能直接或间接用于解决商业组织和社会中的重要问题。
psl•巴黎九大executive dba项目在中国历经十年发展,聚集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学者从事管理研究,致力于“创造知识,分享知识”,此次在中国率先登上国际学术舞台与学者们进行研究探讨,践行着项目的使命之一:通过研究,推动中国经济管理实践研究进程!